實施科技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是實施“打造‘一城四區’,構建和諧甌海”的主導戰略。近年來,甌海區積極為企業科技創新搭建平臺,積極培育引進創新人才,高新技術企業隊伍不斷壯大。
近日,浙江恒豐泰減速機制造有限公司與鞍山耐磨合金研究所合作的CORT復式滾動活齒減速機項目,獲得了日內瓦金獎和國家發明專利。據介紹,該減速機是制造工業機器人必不可少的部件,此項發明不僅填補了我國精密傳動設備的空白,而且能促進我國機器人、數控設備等行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公司已與三家客戶簽訂了訂貨合同,還有多家客戶來人來函要求訂貨。
近來來,“恒豐泰”公司立足自主創新,通過與國內各大科研院所進行長期的技術合作,建立自己的研發基地,不斷開發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公司先后獲得六項國家專利,其中兩項發明專利。據了解,“恒豐泰”每年新增銷售產值有70%來自新產品的研發投產。
(采訪:“恒豐泰”總工程師 鄒福生:產生效益后在擴大生產方面,也就是著重研發,我們就是靠研發使廠值增加后備力,增加后續產品的力量,這樣才能長盛不衰嘛,使市場長盛不衰,是這樣一個過程。所以每一次搞研發以后,投入生產以后,獲得效益了,就加大投入,投入一般有個比例的,省級基本在5%左右,現在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要求,達到這個數字,我們在朝著這個方面努力。)
與“恒豐泰”一樣,而今越來越多的甌海企業家認識到企業的生存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并不斷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科技研發,逐漸形成了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發展鏈。
(采訪:“東化實業”總工程師孫大慶:科技創新應該是企業發展的主旋律,沒有科技創新在市場上就沒有競爭力。有技術含量的產品才能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浙江東化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1995年之前公司生產的化工產品不到100噸,自從公司開始籌建自己的研究所,通過多種合作方式吸引有識之士加盟,并率先提出技術入股的形式,招納高科技人才,結束了以前以轉讓技術辦企業的歷史,邁向自主研發的科技型企業,年產量不斷提升,2007年生產能力達6000噸,居全國同行業之首。
近年來,甌海區堅持以“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為指導,以打造企業科技創新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為中心任務,以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為核心,以加強科技工作領導為保證,實現了項目、平臺、人才、環境“四位一體”協調發展,全面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推進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向創新型城區和科技強區邁進了一大步。
(采訪:甌海區副區長 徐新隆:有了項目、有了人才、有了良好的環境,如果沒有一個平臺的話,那么所有的基礎研究,包括自主創新等所有活動,都沒法完成。我們政府在這平臺的建設包括科技服務中心、研發中心、基礎實驗中心、企業的研發中心等,提供一些資金、技術上的支持。)
截止目前,甌海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由2000年的5家發展到51家,其中市級以上37家。全區累計已有各級各類企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70家,其中市級以上研發中心16家。涌現出了偉明環保、冠盛集團、佰通防腐、立峰集團、萬超電器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群,大大提高了甌海企業的科技含量。